隨著考古工作進展和拉曼光譜檢測分析技術等的應用,通過聯(lián)合研究和模擬實驗,人們對古玉制作工藝的認識不斷加深。不過,如今人們仍然要面對不少古玉制作的待解謎團。比如,如何加工大平面、制作窄細平行線和深孔、琢制扭絲紋玉環(huán)、加工珠子等等。
據(jù)關曉武介紹,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3個牙璋,長度分別為58、71、99厘米。將近一米的大平面,加工難度可想而知,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,到底是如何切割、如何制作而成的,還有待研究。
令人震撼的不只是大平面,在一些玉器上還發(fā)現(xiàn)了肉眼難以察覺的窄細平行線。凌家灘出土的一只玉鐲,外徑8厘米、內徑5.7厘米、厚1厘米。張敬國等學者在30倍顯微鏡下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玉鐲0.5厘米弧面上有約50條細陰線平行排列,紋絲不亂。
“推算一下,每兩條線之間的距離僅為0.1毫米。凌家灘文化距今5000多年,難以想象如此精細的加工是怎么實現(xiàn)的,用什么工具做到的。”關曉武感嘆道。
同樣精細的還有扭絲紋玉環(huán)。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時期楚墓出土的一枚扭絲紋玉環(huán),扭絲紋飾非常精美,如絞擰的繩索,一圈圈的線條細密規(guī)整,距離均勻。
2004年,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生對玉環(huán)圖片上的螺旋凹槽距離進行了測量,用數(shù)學方法做了分析,并將相關研究發(fā)表在《科學》雜志上。他認為這些螺旋凹槽和阿基米德螺旋線相符,其制作可能采用了復式精密機械。
“他推測當時玉器制作者或許已經(jīng)知道制造相應的裝置,來制成扭絲紋玉環(huán)。”關曉武指出,不管春秋時期是否采用了復式機械裝置,考古發(fā)現(xiàn)的這些扭絲紋玉環(huán)都足以說明當時玉工的加工水平已經(jīng)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。記者 唐 婷
3/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