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和對象每天來這里做完康復訓練后,力所能及地干些加工毛絨玩具的工作,兩人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,這也是一份額外收入了。”9月18日,黃升鎮(zhèn)楊家村殘疾人鄭春艷說。當時,她正在濱州市沾化區(qū)黃升鎮(zhèn)煌盛“如康家園”殘疾人輔助性就業(yè)室加工毛絨玩具。出生于1987年的鄭春艷和出生于1983年的李風章兩口子都身有殘疾,家里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,之前主要靠國家發(fā)給一家四口的低保金等生活。
今年5月15日,黃升鎮(zhèn)濱州煌盛玩具有限公司建成沾化區(qū)首家“如康家園”,設有殘疾人輔助性就業(yè)工作室、照料室、康復室等功能室,通過醫(yī)療、護理、康復、創(chuàng)業(yè)等人性化服務,為轄區(qū)殘疾人的幸福、健康生活提供全方位、高品質(zhì)服務。李風章、鄭春艷兩口子就是受益煌盛“如康家園”的首批殘疾人。每天上午,兩人先到康復室做一些康復訓練,接著到輔助性就業(yè)工作室,在志愿者指導下,干2-4個小時力所能及的布絨玩具輔助加工工作,到了中午,可以把在實驗學校上學的孩子們接過來,在食堂免費就餐,并能在日間照料室午休。每月多了一份固定收入,一家人中午都能吃上熱湯熱飯,還能通過康復訓練提高身體機能,李風章、鄭春艷兩口子很滿意。
黃一村1980年出生的張志輝,原來在濱州干廚師,每月七八千元的收入,不幸于2020年4月份突患腦出血,左顱開刀動了手術(shù),導致右手右腳無力,他非常煩躁。自離家一公里的煌盛“如康家園”建成后,張志輝由母親張壽美每天來回接送康復,又找到了“家”。除去干點手工活,他每天堅持在康復室做功能性訓練。短短4個月,原來不能打彎的右腿能打彎了,右手右腳感覺比原來有勁多了。張志輝希望身體恢復好一點后,借助做廚師的手藝功底,和妻子開個小吃店。
大新村1979年出生的畢國鋒,原來在濱州魏橋集團鋁廠務工,2012年因為騎摩托車出車禍摔傷行走困難,只能靠著騎腳蹬三輪代步。今年5月來到煌盛“如康家園”后,靠著康復室的器具,他的體能有了明顯的改變:不用雙手輔助,居然能來回走動2000步。
截至目前,煌盛“如康家園”入園人數(shù)12人,其中:從事輔助性就業(yè)人數(shù)10人,輻射服務周邊殘疾人數(shù)20人。通過日間照料、康復服務和輔助性就業(yè)的開展,這里已逐步成為殘疾人溫馨的家。
大眾報業(yè)·農(nóng)村大眾通訊員 孟令旭 張學利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