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梁山臺 李化龍)在梁山有一家簡陋的鄉(xiāng)村小賣店,村民來買東西都是自助選購、稱重、付款,25年來從未少過一分錢,在這家“誠信商店”的背后,是一個感人的“愛心故事”。
“店上送饃來了,要饃的來拿就行。”午飯時候,梁山縣大路口鄉(xiāng)翟樓村的一家零售店里,不時有村民來買饅頭和調(diào)味品,在這里,稱重、付錢、找零全都是顧客自己動手。
梁山縣大路口鄉(xiāng)翟樓村村民井鳳香:“他家的東西很實惠,也沒假貨,前后村里都上他這買。”
小店的老板叫翟士啟,1985年因車禍導(dǎo)致高位截癱失去勞動能力。為了貼補家用,1993年,在政府和村民幫助下,他在家里做起了便利店生意。由于妻子忙里忙外,多數(shù)時候小賣店都是由翟士啟照看?紤]到翟士啟行動不便,村民來買東西時都是挑選好告訴他一聲,然后自助交錢、找零。
梁山縣大路口鄉(xiāng)翟樓村村民翟士啟:“我認為他們不是來買東西,是來幫助我的。”
25年來,村里人到小店里買東西沒少交過一分錢,這讓翟士啟非常感動。在翟士啟的床邊一直掛著一個小本子,本子皮上寫著“相信他人、誠信為本、齊心向善、天下為公”十六個大字。25年來,夫妻倆一直堅持誠信經(jīng)營,在這不到28平米的小店里,村民所用的日用品一應(yīng)俱全,且物美價廉。
梁山縣大路口鄉(xiāng)翟樓村村民翟士啟:“別人掙一塊,我掙一毛,我認為一毛錢也是別人給咱送來的,咱是一分錢不能掙了,沒那個能力了。”“人家對咱這么好,要做事也得為人家好才行來,咱少掙,叫他們都方便。”(《濟寧新聞聯(lián)播》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