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呂 臻本報通訊員 程 源 張計生
4月4日一大早,臨清市煙店鎮(zhèn)孟口村村民蒿敬庚便忙著上街采買清明節(jié)的東西。然而細看他買的東西,里面有吃的、喝的,也有用的,唯獨沒有平時上墳用的紙錢、鞭炮、香燭等用品。“可別誤會,俺買的這些東西不是為了上墳,是去看俺二嫂用的。”蒿敬庚邊從車上掂東西,邊對記者說道。
原來,蒿敬庚的二哥多年前在部隊因公殉職,被追認為烈士,為了繼承哥哥的遺志,在父母的支持下,蒿敬庚也報名參軍來到部隊。他退役后,二哥唯一的兒子不幸因車禍早逝,于是每年為哥哥祭掃的事,就由蒿敬庚來承擔。“以往上墳都會帶上煙酒、雞魚、鞭炮啥的,今年我打算把這些都簡化了,掃完墓之后,帶上東西,領著孩子去看看多年守寡的二嫂,俺覺得這樣過節(jié)更有意義。”
其實這種倡導移風易俗的事,對于蒿敬庚來說已經(jīng)不是頭一回了。2015年,他91歲的老母親去世了,按村里原來的習俗,要大操大辦,舉行隆重的喪禮。家人原本也想風風光光辦理,但蒿敬庚覺得自己是村里紅白理事會的成員,在移風易俗方面應該帶個好頭,就給兩個哥哥和姐姐做思想工作,商量著喪事簡辦。一開始哥哥姐姐也不同意,覺得不差這些錢,但經(jīng)不住其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的勸導說服,最終轉(zhuǎn)變了思想。蒿敬庚忍著悲痛,連夜寫下祭母文,在家中設置了靈堂,請人在靈前宣讀,沒有喇叭鼓樂,沒請戲班唱大戲,一場喪葬活動簡單而不失莊重。因為這樣的做法在村里還是第一回,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,蒿敬庚以實際行動為全村群眾做出了良好示范。
“自己做的這些沒啥可提的,不是想出風頭,而是作為一名退役軍人,又是村里紅白理事會的一名成員,移風易俗要從我做起,不然鄉(xiāng)親們怎么看啊。我愿意做移風易俗的排頭兵,讓大家看看,新事新辦也挺好。”蒿敬庚樸實地說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