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剛去定了兩輛金杯商務車,準備接工人上下班用。”近日,在陽谷縣明起勞務服務專業(yè)合作社門口,50歲的劉鋪村村主任張明寶告訴記者,為方便工人出行,保證工人安全,合作社決定包車統一接送工人。
張明寶口中的“工人”多是劉鋪村50歲以上的剩余勞動力。張明寶說,劉鋪村位于陽谷縣城東北17公里,是一個有耕地2200畝、1336人367戶的行政村。近年來,村子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,留住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大多50歲以上,身體不好,也掙不著錢,只能在家干熬,他們也成了張明寶心里的一塊“硬疙瘩”。
在陽谷縣委組織部、縣人社局的支持下,今年5月份,劉鋪村成為當地“黨建+勞務合作社”的試點村。張明寶帶領村里的7名黨員,在村口的十字路口掛起了“明起勞務服務專業(yè)合作社”的招牌?烧信朴辛,招工用工成了一大難題。“但凡有點技術的村民都在外面找到活了。來我們這找活兒的村民有的年齡偏大,有的身患疾病。”張明寶意識到,如果他們再不有所行動,剛剛成立的合作社人心就散了。
張明寶帶著7名社員走街串巷講政策,說潛力。黨員帶頭入社,村民緊隨其后。合作社凝聚了人心,張明寶又跑到縣人社局問政策,找出路。
“明起勞務服務專業(yè)合作社與新鳳祥集團相鄰,該集團旗下的鳳祥股份是中國最大的雞肉出口公司,正在蓬勃發(fā)展,用工需求量大,我們建議你們主動與企業(yè)對接。”陽谷縣人社局黨組成員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趙宗秋給出了主意。趙宗秋還告訴張明寶,陽谷縣谷姐勞務服務專業(yè)合作社負責人領辦的陽谷風華糧食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,共有土地3500畝,自身發(fā)展就需要大量勞動力,走的是另外一條依社建社的發(fā)展之路。
“今天鳳祥集團需要用小工30—40人,一天80元;劉鋪新居工地用小工17人,一天70—80元、技術工一天160元……”在劉鋪村微信群里,負責招工用工的黨員張佰賢每天都將最新用工需求在群里發(fā)布,“我們統一為社員購買人身保險。每次出工,我們也會指定一位負責人帶隊與客戶對接,社員只需要安心做好手頭工作就好。”張佰賢說。
“自己找活風險大,現在有了合作社‘撐腰’,我們放心多了。”在劉鋪新居的工地上,帶著黃色安全帽、身穿統一工作服的東李樓村村民高希平告訴記者,他一天能掙120元—180元。
40歲的馮琴在合作社里如愿找了一份不耽誤照顧家人的工作;有名的“賴漢子”張金帶干起了工地小工;出過車禍不能干重活的張軍在幼兒園當上了門衛(wèi)……“以前,他們是我心里的‘硬疙瘩’,現在,他們成了合作社里的‘金疙瘩’。”說這話時,張明起的臉上掛著笑容。
“在合作社里,每一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,引領著勞務合作社持續(xù)健康發(fā)展。劉鋪村的成功,更堅定了陽谷縣在全市率先探索開展‘黨建+勞務合作社’模式的信心。”陽谷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孫建德表示,“黨建+勞務合作社”的建立,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在推動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(yè)、充分就業(yè)方面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
據悉,陽谷縣已全面推廣“黨建+勞務合作社”模式,預計今年年底建成勞務合作社18處,覆蓋全縣所有鄉(xiāng)鎮(zhèn)(街道)。合作社主要承接綠化、道路養(yǎng)護、環(huán)衛(wèi)清潔,以社員月人均增收600余元為基礎,預計人均年收入最高可超2萬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