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行垃圾分類,5年來從未中斷;在此基礎上,村內污水全回收,家家戶戶裝上光伏板。這樣一種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在日照市東港區(qū)濤雒鎮(zhèn)小草坡村已成現實,他們是如何做到的?
村莊外圍一側,有兩塊籃球場大小的半封閉區(qū)域,由半人高的墻圍住,再用苫布覆蓋,這就是小草坡村的垃圾堆肥站。然而在很近的距離,記者也沒有聞到尋常垃圾堆散發(fā)出的異味。“這個堆肥站,做了專門設計。”王運紅說,“最開始只是用防水布打底的土坑,單純用來堆放,后來又進行了半封閉化改造,堆肥流程也做了升級,現在幾乎對周圍沒有影響。”
為確保村民能做好垃圾分類,王運紅有自己的辦法。在小草坡村,記者看到家家戶戶都有兩個垃圾桶。“這是我們村里統(tǒng)一配的。”王運紅說,“農村日常生活產出的垃圾比較單一,除去少見的有毒有害垃圾,可回收垃圾村民基本都自己收起來賣廢品了;剩下的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,由兩個桶分開盛放,在操作上盡量降低垃圾分類的難度。村里每天都安排保潔員到戶收取垃圾,并檢查分類情況。我們村里有美德積分,可以用來兌換生活用品,其中一項考核就是關于日常垃圾分類的,做得好的加分獎勵,做得不好就扣分警告。”
垃圾集中起來后,其他垃圾由環(huán)衛(wèi)公司運走,廚余垃圾由村負責處理。在堆肥處理站,分揀出不可堆肥的垃圾后,易腐垃圾經粉碎攪拌,按比例與一定量的糞渣、污泥、秸稈進行混合封堆。經過1.5-3個月時間發(fā)酵,破堆篩分,再摻入適量土放置7天,曾經的垃圾就變成了有機肥料,村民可以免費取用。
與堆肥處理站相隔不到百米遠就是村污水處理池,周邊花草滿地,雖然已是秋日,但水中荷葉依舊翠綠。若非介紹,記者以為這里是一處精致的公園。3800米的污水收集管道將全村串聯,各家生活污水都匯集到處理池。
在村里建成完備的污水收集管網,并非易事。王運紅說:“2016年全村進行廁所升級改造,廁所建好了,排污設施卻沒跟上,戶廁黑水經常溢出到路邊水溝里,異味很大。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,全村村民都被發(fā)動起來,在各自家里修建蓄污池,由村子將其統(tǒng)一連接。”
污水收集系統(tǒng)建好后,幾年間不斷升級,在此基礎上又實現了無害化處理。村里所產生的生活污水,經生物硝化池硝化降解后進入穩(wěn)定塘,通過水生植物的氧化穩(wěn)定,再進入人工濕地進行生物降解,凈化后的水質可達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一級標準。
處理好的生活用水也沒有被浪費,按比例與肥料混合,廢水搖身一變成了“肥水”。小草坡村在每家桃園和菜園的地頭都安裝了微灌出水口,村民只需擰一下閥門,肥水便噴灑到田間地頭。王運紅估算了一下,村里實行生活廢水回收利用后,每年節(jié)水達到1.1萬噸,澆灌田地170余畝。
在小草坡村,隨處可見村居屋頂、村集體屋面、公共停車場等位置都立著一塊塊的光伏板。“這是我們的村光伏+電代煤項目。”王運紅說,村里與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合作,在房頂安裝光伏板,以場地出租的形式給村民租金,平均一年下來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益。同時村民家里統(tǒng)一升級安裝了碳纖維電鍋爐和散熱片,冬天便可用電燒水,實現全屋取暖。
光伏板運營所產生的收益,剛好能抵扣村民清潔取暖的電費,村民不花錢就能解決冬季取暖的費用問題。
項目利民,但推行起來并不順利。“我覺得主要還是村民觀念沒有轉變。”王運紅說,“電取暖升溫速度慢,長時間開著,效果跟暖氣一樣。但部分村民擔心電鍋爐用電是‘無底洞’,‘我來家再打開,我走了就關上’,實際上這樣不但費電還達不到保暖效果。有人就覺得電取暖不管用,又用回了煤爐。”
村民有顧慮,電代煤就不能硬推行。為了讓村民不再糾結“用不起電”,小草坡村在實現“一戶一表”線上抄表的基礎上,又在電鍋爐取暖設備端安裝了單向計量器,能實時記錄用戶冬季取暖用電數據。發(fā)電端方面,每戶每天的光伏上網發(fā)電量及收益都能展示在智能管控平臺上,村民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查閱。農戶根據自家光伏發(fā)電和清潔取暖用電的能源數據,就可以計算獲得的收益和用電費用。數據透明了,村民心里踏實了,“電代煤”使用率自然也就上來了。
低碳生活方式還在持續(xù)更新,并不斷反哺村民。借助廚余垃圾產生的有機肥,小草坡村開辟了一塊公共菜園,所種的蔬菜全部供給幸福食堂。現在村里肥水一體化系統(tǒng),已經發(fā)展到數字化階段,村民通過手機,就能控制田里澆水,今年還將進一步升級成自動化澆灌,進一步解放村民的勞動精力。在用電取暖方面,王運紅還打算改變運營方式,由村集體替村民管理光伏發(fā)電收益并上交電費,讓村民在冬天真正無負擔取暖。
“多聽村民的意見,出現問題就能及時改進。只要真正有利于老百姓,又有組織保障,工作推進就會很順利。最重要的是,讓村民切身感受到綠色環(huán)保帶來的好處,自然就能主動保持這樣的生活方式。”這是王運紅總結的經驗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