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本報記者 張雙雙
本報通訊員 鄧美平 胡兵
青墨畫眉,油彩涂臉,蟒、靠和頭飾上身……隨著竹笛、嗩吶的樂點,王玉坤扮的小生邁著碎步走上臺來。大年三十這天,停了兩年的吹腔戲終于在夏津縣馬堤村正式開演。
緊接著登臺的兩人中,丁善平扮小生,侯仁江演老生,三位好友已有好幾年沒能聚在一起,此刻在臺上共演一出《王思鄉(xiāng)還鄉(xiāng)》,應(yīng)情又應(yīng)景。“從年三十到初十,馬堤吹腔劇團的36位團員都將登臺,這個年過得是真高興。”團長王玉坤難掩激動。
馬堤吹腔是山東省首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前身是500年前流傳于山東、河南、冀南、蘇北一帶的民間戲曲柳子戲。緊靠大運河的馬堤村,因吹腔戲演出活動頻繁和人才聚集,故稱“馬堤吹腔”。自打王玉坤記事起,村里自發(fā)組織的劇團每年春節(jié)都會搭臺唱戲,趕來湊熱鬧的觀眾能達上千人。
馬堤村的村民幾乎都會唱吹腔戲,小時候多有被大人臨時叫上臺,鼻梁處涂成白色,扮個小“丑角”的經(jīng)歷。“我們仨都是十一二歲開始跟著村里老人學(xué)戲,我和丁善平演‘大兵’,侯仁江扮‘小鬼’。”王玉坤陷入回憶,“長大后我一直留在村里種糧、種菜,他倆攜家?guī)Э谕獬鲎黾壹徤,工作越來越忙,聚在一起的次?shù)也少了。”
之前唱了幾十年的戲因為疫情停了,大家都覺得春節(jié)團圓的氣氛中似乎少了點什么。小年剛過,村民們就催著王玉坤張羅起來:“咋都得演上幾場,饞得慌。”丁、侯兩位好友也在年底趕了回來,三人翻出五顏六色的戲服,撣去上面細細的灰塵,挨家挨戶招呼團員忙活起來。
在臘月二十七白馬湖“黃河大集”上,劇團先試演了兩場,算是暖暖場,也讓久不登臺的人開開嗓。結(jié)束后三人小聚,細數(shù)這些年的變化。“咱村在外地做家紡生意的不少,鎮(zhèn)上有意請我們回來發(fā)展,我肯定全力支持。”丁善平說。“我一直盼著呢,回來守著父母,守著運河,多踏實。”侯仁江附和。王玉坤一聽這話高興壞了:“種糧有村黨支部領(lǐng)辦的合作社,糧食豐產(chǎn)又省心,我有工夫就給你們幫忙去。”
大年三十下午和晚上,劇團各演了一場,現(xiàn)場唱聲笑聲鑼鼓聲,好不熱鬧。馬堤村黨支部書記侯慶全站在觀眾席最后一排,看著臺上臺下的鄉(xiāng)親,滿眼笑意,“今年大部分村民都回來過年了,肯定都要回來聽聽吹腔戲,過節(jié)的氣氛回來了。你看臺上那倆90后演得多好,咱這吹腔戲斷不了,這年過得也會一年比一年團圓熱鬧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