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網財經1月16日訊(記者 海洋)中國羽絨工業(yè)協會(以下簡稱“中羽協”)昨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,中羽協理事長姚小蔓在會上公布了協會在去年雙11、雙12期間網上抽檢羽絨制品的檢測結果:兩次抽檢羽絨服合格率均只有55%,而羽絨被合格率僅分別為雙11的5%和雙12的10%。
據悉,中羽協在去年雙11、雙12期間的兩次抽檢分別抽取羽絨服40件、羽絨被20條共計120件羽絨制品。其中不合格羽絨服中有18件主要是由飛絲、羽絲和陸禽毛(雞毛)填充的樣品,因此不能稱之為羽絨服,且數量均占兩次樣本數的22.5%;而在不合格的被子中,共有34條主要由飛絲、羽絲、陸禽毛、毛片、化纖棉填充,同樣也不能稱為羽絨被,數量則均達到了兩次抽樣總數的85%。這些嚴重假冒產品,不僅無保暖性、易鉆絨,還容易引起過敏及呼吸道疾病,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。
姚小蔓表示,兩次抽檢主要針對天貓、淘寶和京東三個國內主流電商平臺,以消費者在平臺上最容易買到的產品為抽樣原則,就活動主推、熱搜以及平臺推薦的羽絨制品進行抽樣。此外,所有產品均由協會在雙11、雙12期間匿名購買,并由國內權威的羽絨檢測實驗室——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羽毛絨檢測實驗室進行檢測。羽絨服以GB/T 14272-2011《羽絨服裝》為判定依據,羽絨被以QB/T 1193-2012《羽絨羽毛被》為判定標準,抽檢項目包括成分分析、蓬松度、清潔度、耗氧量、充絨量和種類鑒定(產品標注鵝絨)。
從2015年的抽檢結果來看,線上羽絨制品的質量狀況依然堪憂,其中不合格原因主要有偷換概念、魚目混珠、標識混亂、以次充好、虛假宣傳、知識錯誤以及假冒盜版七類。針對上述問題,姚小蔓表示,中羽協已將檢測結果對外發(fā)布,并要求相關電商平臺下架問題產品,并提出規(guī)范平臺搜索功能和明確上線產品需錄入關鍵信息等建議。
近年來,中國羽絨制品的質量遭遇較大挑戰(zhàn),特別是缺乏監(jiān)管的網絡市場,質量問題凸顯。姚小蔓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羽絨制品時,應選擇佩掛“羽絨制品信譽保證標志”的品牌,該標志是中羽協于1995年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的證明商標。此外,中羽協在今年對”羽絨制品信譽保證標志“升級了防偽技術,并承諾消費者對佩標產品負有連帶責任,假一賠二,消費者可放心購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