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|
“一棵樹”——黃果樹瀑布是貴州最為人所知的旅游名片,但除此之外,這個山地大省給人的驚喜還有很多。
|
 |
長在陡峭石壁上的仙人掌是天星橋景區(qū)的獨特景觀,據說得益于當地四面被高山包圍所形成的獨特小氣候。
|
 |
西江千戶苗寨景區(qū)內保留了那些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,從而讓游客有了跟當地人親密接觸的機會。
|
 |
為了減少光照對洞內生態(tài)的影響,織金洞內步道旁的燈光都采取聲控,人走即滅。
|
□ 文/圖 本報記者 付玉婷
出差去往貴州前,除了黃果樹瀑布,記者對這個山地大省沒有更多概念,再加上不知從哪里聽來的“天無三日晴、人無三兩銀”的說法,更生出些許無可奈何。然而世間之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,越是不期待,越容易得到意外驚喜。只是采訪空當的幾趟匆匆拜訪,臨返程,已根本舍不得離開了。
織金洞外無洞天
距離采訪地不遠就是織金洞景區(qū),這里自然而然成了我們“忙里偷閑”的第一站。據說《國家地理雜志》曾有過這樣的評價:如果你一生只想去一處洞穴,那便是這里。從事旅游報道久了,我對這種評價總是不以為然:任你為了廣告效果吹得天花亂墜,“一生只此一處”的妄言也還是少說的好。現在想來,這趟旅程的目的,大概首先就是要教會我少些刻板印象。
如果只允許用一個詞概括織金洞,那就是“大”了。聽導游介紹,整個織金洞足足貫通了周圍六座山,難怪隨便走一趟也得兩三個小時,而這還只是在出于科研、保護等目的,整個洞穴開放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情況下。不得不說,在門票經濟一時難以破解的背景下,景區(qū)“足夠大”對于當下的國內游客而言還是很重要的。
“大”同時也意味著參觀起來有個漸入佳境的過程。隨著溫度的降低,洞內的景色也愈加令人嘆為觀止:從琵琶、靈芝、擎天柱,到水母、圣誕樹、福祿壽三星聚會,再到銀雨樹、霸王盔、銀河飛瀑……參觀織金洞湊夠二三十人就有免費導游,但因為洞內導覽牌做得好,景觀與實物相似度又高,若不想跟著導游的腳步被趕著往前走,按照自己的節(jié)奏拍拍照、歇歇腳也完全沒問題。雖然是旅游景點,卻完全沒有一般旅游景點那樣走馬觀花的緊迫感,這是織金洞的第二個加分點。
以前看過的溶洞大都是五顏六色的,若不是來了織金洞,還不知何時才能解開這樣的誤會。去年開始,備戰(zhàn)世界地質公園的織金洞對洞內燈光進行了改造,盡可能采用自然光,以呈現洞穴的原始狀態(tài)。為了減少光照對洞內生態(tài)的影響,步道旁的燈光都采取聲控,人走即滅。以最原始自然的狀態(tài)呈現,此乃織金洞第三個過人之處。
要不是在當地生活了快兩年的采訪對象的推薦,我們極有可能會錯過這個景區(qū)。說句實話,織金洞的名聲和她的美麗實在是太不相符,但出于私心,又有些竊喜:真希望這樣的狀態(tài)維持得再久一些,畢竟因游客蜂擁而至被毀掉的景色在世界各地都太常見了。
山東人在貴州看孔子
采訪團一行中有位對孔子有些研究的長者,除了參觀“貴州特色”的景點,我們的行程中專門加上了一處“孔學府”。
出發(fā)前有人說,山東人跑來貴州看孔子,倒也算是奇聞,多少擔心有些瞧不上。其實還真不是這樣。團中這位長者的感受是,建筑大體遵循了孔廟的基本規(guī)制,大成殿、杏壇、奎文閣等核心要素齊備,同時又巧妙地結合貴州地域文化,采取貴州本土木建筑灰、黑、白為主色調,是座有特色、不做作的孔學府。
作為一處將孔廟和城市濕地公園相結合的建筑,除了進入大成殿需要花10元錢,孔學府整體是座不收費的景區(qū)。參觀途中,隨處可見騎著兩人或三人自行車在園區(qū)中玩耍休閑的游人。如果說山東的孔子因為“三孔”的原因,常給人一種高坐廟堂之上的印象,那么貴州的孔子則因為有了孔學府,已經從學府、廟堂走到普普通通的市民游客間。當天恰逢“三孔”景區(qū)宣布對教師群體免收門票,團友們都覺得是個不錯的舉措,但跟貴州這個孔學府一比,又總覺得能做得更多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