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代的變化,壓歲錢也有所變化,自清末開始,人們已經用真錢壓歲了,不過都是些面值很小的銅板而已,即便是大戶人家也不會拿出大錠的銀子或銀票“壓歲”。此外,壓歲錢講究輩分人倫,是長者給年少者,同輩中不允許互贈壓歲錢,這種規(guī)矩或習俗是千年、百年不變的。
現今有些家長把壓歲錢當成了“紅包”,只知“錢”,不知“壓歲”的含義,從而導致青少年以錢多錢少為目的,相互攀比,喪失了應有的天真和以儉為榮的精神,使壓歲錢失去了民俗意義。更有甚者,個別居心不良者還利用“壓歲錢”形式做些行賄、收買、拍馬、溜須勾當,讓社會風氣變壞,甚是可惡。
壓歲錢風俗豐富多彩,含義深刻,如果將其寓意變味,失去本身含義,顯然是對傳統(tǒng)民俗的曲解,實不足取。
3
年夜飯在家吃
除夕年夜飯到外面的餐廳飯館里吃,在近幾年成為時髦,商家也大肆炒作,但說這是“民俗”就不對了。除夕夜的聚餐被稱為“年夜飯”,又稱“辭歲飯”和“團圓飯”,是有講究的,并非只是滿足口腹之欲。
自晉朝以來,辭歲之風就很盛行,當夜骨肉團聚,兒孫繞膝,共話團圓,接著就是守歲。西晉周處的《風土志》說:“除夕夜,圍爐而坐,達旦不寐,謂之守歲。”許多詩人都有吟詠守歲的詩句。孟浩然寫道:“續(xù)明催畫燭,守歲接長筵。”杜甫也曾有:“守歲阿戎家,椒盤以頌花。”的佳句,把守歲的樂趣寫得活靈活現。
既要辭歲,又要守歲,自然有一套傳統(tǒng)民俗,而不僅僅是吃年夜飯。在民俗中,“年夜飯”包括著我國傳統(tǒng)文化,還有拜神、祭祖等內容。正如古人所云:“年終,家家必祭年神,俗謂之燒年紙,送神而后,合家團聚飲食,名曰散福。”古人很重視年夜飯,認為是人、鬼、神合一的交流,要求在除夕夜全家參加,因遠行或在外的成員未能參加,家中人也要為之留個座位,擺副碗筷,以象征全家團圓。
祭祖儀式是中國孝文化的集中表現,在吃年夜飯前,許多家庭還要祭祖,只有祭祖后方可用飯。在老北京,年夜飯還有一道不能吃的,即是“年飯”!侗逼斤L俗類征》載,年飯“用金銀米置黑瓷盆中,上插松枝掛錢,下著年果、棗栗、龍眼、荔枝、柿餅之類,供于堂上,破五始撒”。真正能吃的菜肴則是豐盛無比,講究的家庭要有四個涼菜八個熱菜,象征“四平八穩(wěn)”,有全家人平平安安、穩(wěn)穩(wěn)當當的寓意。十二道菜有涼有熱、有葷有素,更有講究,因為在中國文化中十二含生肖總數及全年12個月的含義。在老北京,富裕人家的年夜飯少不了魚和雞,因為魚有“年年有余”的含意,雞是“大吉大利”的意思。 3/7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尾頁 |